很多历史人物以其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或者武功卓绝而流传百世。然而,许多你以为的文臣实际上也拥有着高超的武艺和战功启远网 ,反之也有不少武将,同样是饱读诗书的儒将。今天我们将盘点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文臣武将”。
提到颜真卿,人们常常联想到他的书法成就。作为书法界的巨擘,他与柳宗元并称“颜柳”,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开创性人物。可是,颜真卿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大家,他还是“安史之乱”期间,力挽狂澜、保卫唐朝的一员杰出将领。
颜氏出自琅琊,世代传承着儒家学问,颜真卿的祖先颜回,是孔子最著名的门徒之一。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在隋唐时期定居长安,颜真卿便出生在长安万年县敦化坊。颜真卿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恰逢唐代盛世,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了进士,从而正式步入仕途。天宝年间(唐玄宗时期),他经过多次升职,最终成为平原太守,负责治理平原地区。正是在这个位置上,颜真卿迎来了人生最重大的考验。
展开剩余85%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名,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从而引发了唐朝的动荡。在此时,颜真卿所管辖的平原郡正是安禄山的控制区域。尽管河北诸郡已被安禄山攻占,平原却凭借着颜真卿严密的防守,屹立不倒。为了加强防御,颜真卿招募了大量士兵,并指挥李择担任部队统帅。短短时间内,颜真卿带领的队伍吸引了周围饶阳、济南、清河、景城等地的民众纷纷投效,迅速壮大,成为安禄山背后最大的威胁。
经过一年的艰难抗战,颜真卿意识到平原等地的防线已无法继续维持,他带领着部队前往凤翔拜见新即位的皇帝李亨。李亨对颜真卿的卓越表现表示感激,并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后又调任御史大夫。此后,颜真卿在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三朝担任重职,直到年事已高。
然而,在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年已74岁的颜真卿被卢杞推荐前往叛军李希烈军中传令。李希烈试图以威逼和利诱迫使颜真卿归附,但他始终拒绝,最终于兴元元年(784年)在叛军中丧命。六个月后,叛乱平息,颜真卿的遗体被送回京城,安葬于颜氏宗祠。德宗因而下令为他废朝五日,并为其追封谥号“文忠”。
“文忠”是古代文臣谥号中的重要称号,只有少数德才兼备的超凡人物才能获得,比如宋代的苏轼、欧阳修,明代的张居正、杨廷和,清代的林则徐、李鸿章等。颜真卿虽以书法传世,但他在军事上也曾是唐代中期的杰出统帅。
提到范仲淹,大家往往会联想到他所写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作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为好友滕子京所作。滕子京因贬职至岳州,开始重修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为之题写文章。而范仲淹之所以能让《岳阳楼记》声名远扬,不仅因其出色的文采,更因为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成就。
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即为“庆历新政”,这一新政始于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亲自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共同推行新政。作为主要推动者,范仲淹提出了对外的“四策”并制定了具体的边疆管理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未能长期实施,却展示了他的远见与治国才智。
然而,范仲淹对边疆事务的了解并非仅仅来自于理论。他从1040年起,便在西北边疆担任重要职务,期间深刻改革军制,培养了许多优秀将领,如狄青等。在范仲淹的统领下,西夏的多次进攻都未能突破宋朝防线。范仲淹因此被称为宋代西北防线的坚固屏障,甚至连仁宗都表示,如果范仲淹出征,宋朝就没有后顾之忧。最终,在1043年,西夏李元昊向大宋求和,标志着宋朝西北边疆的安全。
范仲淹的军事与政治才能,使得他在南宋历史中占有重要一席。尽管他晚年带病前往赴任,并最终于1052年去世,但他为国家的边防与改革所作的贡献,至今仍为后人铭记。
明代的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也被日本和朝鲜等地所推崇。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明代著名状元王华。尽管如此,王守仁的青年时期并未对科举产生兴趣,直到父亲的敦促下,他才在1499年考取进士。
仕途起初并不顺利,正值正德皇帝即位,权宦刘瑾专权,王守仁直言不讳地得罪了刘瑾,结果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在流放期间,王守仁领悟了心学的真谛,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经过多年的磨砺,他逐渐成为心学的宗师,影响了无数后代。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担任了赣南巡抚一职。赣南地区长期盗贼横行,地方治安不稳。王守仁到任后,亲自带领精兵,连续攻占了四十多个敌营,并成功平定了赣南的匪患,极大提升了自己的威名。此后,他又多次平定叛乱,屡次获得胜利,使得他成为了当时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
然而,王守仁的健康状况始终未能得到好转。在完成多次重要平叛任务后,他的身体已经逐渐虚弱。1529年11月29日,王守仁因病去世,享年69岁。在临终时,他对弟子只留下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表达了他心中那份澄明与豁达。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和军功,使得他在明代历史上占据了极高的地位。
辛弃疾,南宋时期的一位名将兼词人,生于1140年。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实际上,辛弃疾的最著名身份是一位大将军。在年轻时,他便参加了反金起义,并凭借勇猛的表现获得了朝廷的关注。在多次征战中,他不仅屡建战功,也积极提倡北伐,试图恢复宋朝的国土。
尽管他在南宋时期屡次向朝廷建议北伐,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妥协,他的许多理想始终未能实现。辛弃疾在高龄时重新登上战场,成功平定了多次叛乱,成为当时的“军神”。然而,辛弃疾一生未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最终在1207年因病去世。临终时,他仍然紧握拳头,口中喊道“杀贼!杀贼!”,这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辛弃疾的忠诚与英勇,至今仍在后人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尽管他一生未能完成恢复北地的梦想,但他的历史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