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的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跟投之家,沉浸式感受巴州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共建家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凡历程。
该展馆总面积达2265平方米,整体布局突破传统形式,以“序厅+四大篇章+尾语”为核心结构,涵盖“共筑家园—大一统大融合大团结”“共同奋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繁荣—交往交流交融促发展”“共铸精神—同根同心同梦同行”四大篇章。全面回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巴州各族人民感恩奋进、共建美好家园的真实历程,生动呈现出巴州各族群众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文化交融的和谐景象。
在空间设计上,展馆采用主展线与辅展线结合的理念,从参观者视角规划路线与陈展布局,并融入传统中华美学“虚实结合、移步换景”的手法,既保证展陈的整体性与丰富性,又凸显艺术性与时代感。
行至“风雨同舟 休戚与共”单元,记者在展厅墙上看到了巴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四级高级警长平龙忠诚履职、暖心帮助群众的动人事迹。
“我深深热爱着这片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热土。我始终牢记,交通管理不仅是维护道路安全畅通,更是连接人心、促进团结的重要纽带。”在现场,从警27年的平龙动情地说:“在日常执法、服务群众过程中,我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群众,积极宣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努力化解可能因误解产生的隔阂,用实际行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同心聚力 共谋发展”单元展厅内,巴州州级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爱凤带领团队成员,正好完成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剪纸跟投之家,一张张夺目的红纸衬得现场一片喜气洋洋。
杨爱凤向记者介绍,这套作品共16个字,每一字里都藏着新疆的“变”与“好”——有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飞驰的场景,有各族儿童欢歌笑语庆祝的场景,还展示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马兰精神和石油精神。
“这次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细腻,又让画面更有活力。能以剪纸为礼为新疆庆生,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杨爱凤笑容满面地说。
“我一直觉得,当年在部队打仗是为了消灭敌人,现在在这里栽树是为了消灭风沙,不管是打仗还是栽树,都是在为咱们老百姓的好日子出力,这股劲儿可不能松!”在“荒山变林海”展板前,已至耄耋之年的退役军人王成帮仍然声音洪亮、字句铿锵。
1988年从新疆军区后勤部副师级岗位退役后,王成帮主动扎根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以不拿工资的“临时工”身份投身义务绿化事业。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这里倾注了王成帮全部的心血。在他的感召下,全市汇聚起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青少年学生等群体组成的植树护绿志愿队伍,累计育苗植树超200万株,“成帮班”“成帮中队”等志愿力量蓬勃壮大,其苗圃更成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在“冀疆携手 情满天山”专区,80后支教教师荀轶娜深情讲述了连同她在内的15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的感人事迹。大家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带着青春的炽热与理想的光芒,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为座右铭,扎根且末县,开启了漫长的支教生涯。
25年来,这支支教队伍累计培养学生超2万人,助力9000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有3000余名学成归来的学子选择回到家乡,与支教老师们并肩奋斗,为边疆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沙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荀轶娜坚定地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章文、靳昊、赵明昊)跟投之家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