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朝的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了叛乱。为了使自己这次叛乱更具合法性,宁王命令其军师刘养正撰写了一篇檄文,其中有一句具有强烈挑衅意味的话:“我祖宗不血食者今十有四年”。这句话在明代著名文学家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被进一步阐释道正网配资,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政治含义。沈德符在书中写道:
“正德十四年,宁王宸濠反逆,移檄远近,中有‘上以莒灭郑,太祖皇帝不血食’之语。盖又因郑旺之言而传会之,以实昭圣太后之罪耳。”——《万历野获编卷三》
在这段话中,提到“血食”一词,它源于古代祭祀中通过杀牲取血来献祭祖先,因此也被用来指代祖先和列祖列宗的祭祀。宁王提到“太祖皇帝不血食”,意味着大明的祖宗已经没有得到应有的祭祀,而江山社稷已被他人所篡夺。“以莒灭郑”这一说法又意味着什么呢?这里的“郑”应为“鄫”,即春秋时期的鄫国,而“莒”则是与鄫国相邻的莒国。鄫国国君鄫子娶了莒国的女子为妻,二人所生的女儿嫁回莒国后,又生了鄫子的外孙。后来,莒国将鄫国的亲生儿子驱逐,将外孙立为国君,鄫国因此灭亡。这个故事便成了“以莒灭郑”的历史背景。
展开剩余80%也就是说,在朱宸濠的眼中,明武宗朱厚照并非是昭圣太后(即皇太后张氏)的亲生儿子,甚至他并非明孝宗的直系后代。根据朱宸濠的观点,大明江山早已易姓,他打算以“奉天靖难”的方式重新获得权力。这样的言论无疑是一种政治攻势,明武宗虽然是明孝宗的儿子,但“朱厚照并非皇太后亲生”的说法却并非只有朱宸濠一个人知晓。湖广的楚王、甚至后来的明世宗朱厚熜,都听说过这一说法。这种言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当年的“郑旺妖言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明武宗生母的谜团,以及这位郑旺是否真的与武宗有某种关联。
张氏,出生于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是鸿胪寺卿张峦的女儿。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她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八月,宪宗驾崩,太子朱祐樘继位成为明孝宗,张氏在当年十月晋升为皇后。此时,孝宗与张氏的婚姻不过半年,除张氏外并无其他妃嫔。对于皇室而言,拥有后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毕竟孝宗的叔祖父景泰帝朱祁钰正是因为没有儿子,导致太上皇帝朱祁镇复辟成功。由于此时皇帝刚刚去世,尚处于大丧期间道正网配资,无法公开选妃,礼部尚书郭镛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先是,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明孝宗实录卷十一》
然而,这个提案遭到了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的强烈反对。谢迁当时是孝宗皇太子的亲信,他提出反对的理由非常奇怪,强调:“今则中宫正位,内主得人矣。自余妃嫔,宜可稍缓。”这番话的意思是,既然皇后已经立了,皇帝不必急于为妃嫔选拔。显然,谢迁对孝宗的儿子继承问题似乎过于乐观。事实上,历史上只有建文帝的马皇后曾生育过一个儿子朱文圭,除此之外,历代皇后几乎没有为皇帝生育子嗣。因此,谢迁的这番言论显得相当荒唐。
最终,礼部尚书周洪谟一锤定音,决定在宪宗皇帝的祭礼后,再为孝宗选妃。具体时间被推迟到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月。然而,即便如此,几个月之后,皇帝和百官仍然没有再提选妃的事情。
此时,皇后肚子没有动静,皇室也开始焦虑。孝宗的堂叔、荆王朱见潚代表宗室向孝宗请愿纳妃。然而,孝宗给出的答复却非常特别:
“王以朕未有储嗣,请遣官选取女子,固为盛意。此系人伦重事,不可轻举。朕即位方及三年,过先帝大祥未久。若遽选妃,将不启天下之私议乎?况祖宗朝册后之后,无遣官重选妃例。朕果欲选妃,亦当禀命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然后行,岂敢任意自为?王所拟诚有未当者,朕志已定,可不劳尊虑也。惟叔亮之。”——《明孝宗实录卷三十一》
关键在这句话:“况祖宗朝册后之后,无遣官重选妃例。”这是什么意思?过去历代皇帝的册立皇后之后,就不再选妃吗?显然不可能。孝宗百般推脱选妃,似乎张皇后在其中有很大作用。
而在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礼科左给事中韩鼎提出,孝宗应该遵循古制,选择合适的女子充实后宫。然而,皇帝回了一句“朕自有处分”,并将韩鼎的建议置之不理。几个月后,韩鼎再次催促,然而孝宗仅仅回应说“慎选妃嫔未宜遽行耳”,这明显表明张皇后对这件事的影响力。
终于在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四月,宫中传出了孝宗欲纳妃的小道消息,甚至连吏部尚书丁谳都强烈反对:“慎终如始,不为群小所惑”。然而,到了十月,孝宗终于为皇长子诞生而喜出望外,并为其命名为“厚照”。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