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明朝开国的杰出功臣之一,出生于巩昌侯郭兴之家顺发配资,是郭兴的弟弟。郭家兄弟早年便投身于朱元璋的队伍,他们二人都年轻且英勇,郭英十八岁时便成为朱元璋的亲信卫士,郭兴则年长五岁,那时他也不过二十三岁。正值青春年华,兄弟俩的加入,为朱元璋的事业增添了力量。
刚开始创业时,朱元璋对郭英的才能深感欣赏。郭英身手矫健,勇敢且机智,尤其擅长骑射,这让他在众多将领中独树一帜。朱元璋对他宠爱有加,亲昵地称他为“郭四”,并经常让他随身带在身边。然而,身为朱元璋的贴身侍卫,郭英一直未能获得独立指挥大军的机会,这也让他一直无法积累显赫的战功。
直到元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53年,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的排挤顺发配资,朱元璋决定带着二十四个亲信离开,南下定远独立建业,这一举措奠定了后来淮西二十四将的基础。郭英和哥哥郭子兴均在其中。随后,朱元璋以定远为基地,开始了向南的扩张,成功攻占滁州、和州,并得到了廖永忠兄弟领导的巢湖水师的支持。接着,他展开了渡江战役,先后攻下采石,最终以艰苦的战斗拿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这些重大战役中,郭英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展开剩余70%《明史·列传十八》中记载,“从克滁、和、采石、太平……皆与有功”,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郭英在重要战役中的贡献。随着战事的推进,朱元璋逐渐将南京作为根据地,指挥各路将领征战四方,逐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与陈友谅、张士诚对峙的三大势力之一。在这一时期,朱元璋逐渐将亲自带兵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徐达、常遇春等人,而他则安心留在南京指挥大局。郭英则继续在朱元璋身边担任侍卫,忠诚且低调。
接下来,鄱阳湖战役的爆发,标志着历史的转折。朱元璋亲自率兵与陈友谅展开决战,郭英也随行参加。这场战役中,郭英身患旧疾,仍然忍痛参与。尽管身体不适,郭英依旧乘船作战,在泾江口大败陈友谅的军队。野史中甚至传言他在战乱中直接射杀了陈友谅。无论如何,这场战役无疑是郭英军事生涯的一大亮点。
陈友谅死后,其子陈理带领残部逃至武昌,继续顽抗。朱元璋决定亲征武昌,在一场激战中,陈理的猛将陈同佥持槊突入朱元璋的帐中顺发配资,令朱元璋大惊失色。郭英闻讯后迅速赶来,亲自斩杀陈同佥,挽救了朱元璋。朱元璋对此非常欣赏,不仅赐予郭英红袍,还将他比作唐代名将尉迟敬德。
随着战争的进展,朱元璋逐渐放手让郭英独立指挥,期望他能创造更多的战功。郭英没有辜负老朱的期望,先后攻占了岳州、庐州、襄阳等城池,并在许多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郭英继续随徐达、常遇春等人参与北伐,攻城略地,表现出色。
然而,在洪武三年,朱元璋进行大规模的封爵,郭英的哥哥郭兴被封为巩昌侯,享受丰厚的待遇,并获得免死铁券。相比之下,郭英并未得到如此优厚的封赏,虽然被任命为河南都指挥使,驻守河南。然而,郭英在河南期间勤政爱民,严治军纪,打击盗贼,使得河南一带长期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直到洪武九年,朱元璋才将郭英调往北平,显示了他对郭英的信任与重视。
洪武十七年,郭兴去世,朱元璋正式封郭英为武定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待遇甚至超过了他的哥哥。此时,郭英的妹妹郭宁妃掌管着后宫,整个郭氏家族在朝中声势显赫。郭英继续为国效力,时而参与辽东平寇,时而参与北伐。尽管他平日低调,但他成功避开了震动朝野的蓝玉案。尽管曾有人弹劾他,但朱元璋始终对他保持着极高的信任。
在建文年间,郭英与其他开国功臣耿炳文、李景隆等一起,参与了北伐燕王朱棣的战斗。尽管在战争中屡次失利,郭英依然没有遭遇大祸,但最终因年事已高,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将他退职,郭英回家休养。朱棣即位后,虽血洗建文旧臣,但对年老的郭英并未加害,仅仅将其免职。不久后,郭英于永乐元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郭英自元朝至正年间开始活跃,直到明朝的建立,整整四十多年顺发配资,郭英伴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他不仅是明朝唯一一位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并最终获得善终的开国功臣,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