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开幕。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514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鼎金投资,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持续发展、区域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均衡、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等特点。
论坛上,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和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相继发布。报告显示,北京市老龄产业有着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优势强等优势,细分赛道潜力巨大。从“养老”到“享老”,北京500万老人推动银发经济迈向“品质时代”,银发产业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北京常住老人数量首破500万人大关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常住老年人514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常住人口的23.5%。伴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预计‘十六五’初期我市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达到峰值。”9月9日,在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中,提到了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的最新数据。
当天,在论坛上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数据更为详细:514万常住老人,比2023年增加19.2万人,增长3.9%。
具体从北京16区来看,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在前三位的是西城区、门头沟区和东城区,分别为30.8%、30.6%和30.4%。
同时,北京老人高龄化进程也在持续发展,“老老人”占比更多。2024年,北京8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68.7万人,占总人口的3.1%,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66.1万人,占总人口的4.6%。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在老年抚养比方面,按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老年抚养比为36.5%,比2023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北京,差不多每3个劳动力,就需要负担1位老年人的养老责任。
聚焦实际需求,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供给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北京市聚焦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积极构建机构、居家、旅居衔接补充的服务格局,全面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供给,持续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共备案养老机构608家,床位10.9万张,所有机构均可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北京系统布局105家区域养老中心、300多家养老照料中心和15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面向广大活力老年人推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促进了银发经济向多元业态发展。
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北京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累计为4.3万名家属、保姆等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3.4万老年人。对于行动不便、家中无人到助餐点取餐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家庭,落实送餐到家。
杨志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北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北京市民政局还将在现有养老服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养老机构的基层作用,提升机构在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能力,为更多“老老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另一方面,北京还将持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在人口老龄化密集的街道、乡镇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依托该枢纽,逐步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安享老年生活。
“吃”与“学”成北京老人最爱鼎金投资,旅居康养呈现地域特色
在当日,北京养老行业协会还发布了《北京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老年食品、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的需求最为突出,整体来看,银发消费呈现出“重健康、重精神、重品质”的鲜明特征。
其中,北京老人对老年食品需求位居首位,近九成受访老人更关注饮食的健康与营养,这也与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追求主动健康的理念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北京老人在食品上的月均消费可达103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最引人关注的老年群体对于老年教育的需求。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楫宝也告诉记者,近85%的受访老人对于教育的关注“让人出乎意料”。“我们曾经以为,老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会更高,但这次老年教育超越健康,排在了第二位。”在他看来,这也充分说明当下的老年群体已经和“40”“50”群体在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需求上有了明显的区分。
“刚刚退休的老人,尤其是还保持健康活力的老人,退休后会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所以对兴趣教育的需求也会更多。”在陈楫宝看来,这也是属于北京老人的“地域特点”。他提到,北京文化底蕴深厚,高校和研究机构密集,知识氛围渗透到老年群体,也让老年人对“教育”有更高的认同感,也因此老人整体素质更高,对于消费,也有更高的品质追求。
同时反映北京老人地域特点的还有对于旅游的需求。根据报告内容,该需求排在食品消费、教育、健康、机构养老需求之后,位列第五位。据调查,自助游更受老年人青睐。老年人旅游的节奏较慢、周期较长、频次较低,更加享受旅游情景的深度体验。这意味着对于北京老人来说,旅游的本质不再是观光,而是用空间转换实现健康管理和社交价值再造。陈楫宝也提到,以相对丰厚的经济资本,换取更优的环境资本,也是对品质生活追求的体现。
“全国养老看北京,银发经济的消费也要看北京。北京老人的消费需求在全国来看也有引领作用。”陈楫宝表示,如何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是做本次调查报告的核心出发点。报告发布后,有助于商家、生产企业、政府机构了解老人们真正需求的银发产品,也能更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品质。
明码标价或将助推科技养老产品走进家庭
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也在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市老龄产业有着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优势强等优势,养老金融、医养结合、老年文旅、养老科技等产业细分赛道潜力巨大。
从消费规模上看,从2010年至2023年期间,北京60岁以上老年消费规模,由558亿元增加至2914亿元,年均增速为14.76%。叠加2023年政府消费中用于老年人部分,2023年,北京老年消费总规模为4782亿元,占当年GDP比重10.93%。同时,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老年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强,北京市51.9%的被访老人年度非基础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22.6%的被访者超过1万元。特别是,60至69岁的“新老人”,消费意愿和能力更为突出。同时,北京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优势强、区域协同和产业联动效率高。
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建领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其中的科技优势。“科技赋能养老,能够让北京的老年人更大程度上享受科技创新为老龄生活带来的便利。”陈建领提到,在北京老龄产业细分赛道上,养老科技发展优势明显。根据数据,北京业务范围涵盖养老科技的企业数量为4516家、占比24.75%,在六个细分赛道中占比最高;2022—2024年,每年新设立养老科技企业数量均保持在300家以上。尤其在人工智能、可穿戴产品和智能监测、养老机器人、智慧健康养老、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呈现创新突破态势。
陈建领说,当前,不少养老领域的机器人、科技产品开始收到关注,也在逐渐进入相关的机构,甚至家庭当中。“科技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也希望科技企业在研发机器人产品的时候,能通过更多数据推动助老机器人的发展,让它们能够服务于老年人的更多生活场景。”
对于科技产品何时能真正走向家庭,陈建领透露,今年十月北京老博会将继续举办,老年人可沉浸式体验智能家居、助听设备等产品。受南方市场启发,本次参展产品将尽量实现“明码标价”。他认为,部分产品目前可能价格较高,尚未普及,但明码标价有助于消费者直观了解,增强价格透明度,推动产品走向市场。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鼎金投资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