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开出了天价赎人:20万大洋、5000套武器,还有堪称“战略物资”的西药华融资产,结果钱没花出去,人却没了。张辉瓒的死不仅让蒋介石窝火,更让我们看清了这场围绕权力、忠诚与人性的复杂博弈。
1930年那时候,国共之间的对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红军刚刚成立不久,装备和实力都弱得可怜,很多战士手里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而国民党军队却是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武器。从武力对比来看,红军几乎没有胜算。
张辉瓒,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在当时可是蒋介石的“铁杆心腹”。他对蒋介石那叫一个忠心,蒋介石让他往东,他绝对不敢往西,堪称“愚忠”的典范。
也正因为这份死心塌地的忠诚,张辉瓒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一路飙升,成为蒋介石手中对付红军的一把利刃。
当时,红军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富田事变”,这让外界误以为红军陷入了内斗。张辉瓒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带着他的18师雄赳赳气昂昂地扑向红军,想要趁机立下大功。
张辉瓒打得什么算盘?说白了,就是两点:一是觉得红军内部分裂,战斗力必然下降;二是看不起红军的装备,觉得这群“梭镖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带着这样的自信,他率领9000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奔向龙冈。
但他没有意识到华融资产,这一切都在毛泽东的掌控之中。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立刻制定了一个“以退为进”的计划。
他命令罗炳辉率部“假装失败”,边打边撤,吸引张辉瓒深入包围圈。为了让戏演得逼真,红军甚至丢下了很多物资,连饭都不吃就撤退,制造出一副溃不成军的假象。
张辉瓒见此情景,不仅没有警觉,反而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他一边追击,一边放话要活捉毛泽东和朱德,甚至悬赏1万大洋。
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辉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红军的圈套。
红军的包围圈是怎么收紧的?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滴水不漏。
张辉瓒率部进入龙冈时,正值冬季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红军借助地形和天气优势,将他团团围住。
等到大雾散去,红军的总攻开始了。
张辉瓒的18师面对红军的猛烈攻击,彻底崩溃。红军不仅在人数上占优,还动用了仅有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压制得张辉瓒的部队抬不起头来。
眼看大势已去华融资产,张辉瓒试图伪装成商人逃跑,但他的矮胖身材和满脸横肉,实在是太好认了,最终被红军活捉。
高潮部分
张辉瓒被活捉后,苏区百姓的反应可谓是群情激愤。尤其是东固的老百姓,对张辉瓒更是恨之入骨。
原因无他,张辉瓒之前带兵屠杀苏区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留下了无数血债。因此,当他被押解至东固时,当地群众纷纷要求将他立即处决。
红军内部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毕竟,张辉瓒是重要的政治筹码,如果能用他换取急需的物资,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于是,我军派人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一听说可以赎人,立刻开出了高价,企图将张辉瓒救回来。
然而,就在双方谈判即将达成时,意外发生了。东固的苏维埃领导人召开了一场公审大会,三千多名群众参与,现场喊杀声震天。
最终,张辉瓒被愤怒的群众处决,一命呜呼。
张辉瓒的死,让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他不仅失去了一个得力干将,还白白损失了一次用金钱赎人的机会。
红军方面虽然没能换来物资,但通过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让苏区百姓对红军更加信任。
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凸显了红军的智慧。虽然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但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成功扭转了局势。
张辉瓒的失败,则是对国民党军队僵化战略和轻敌心态的一次狠狠打脸。
结尾设置悬念
张辉瓒死了,蒋介石的200000大洋和5000枪械没能派上用场。可问题是,如果红军当时选择用张辉瓒换取物资,会不会对革命形势有更大的帮助?
张辉瓒这个“忠臣”,为了主子付出了性命,而蒋介石却在事后题字“魂兮归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道”?对比红军对群众的重视,张辉瓒的下场似乎早已注定。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