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达盈配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顾惠蓉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上海积极构建“严、大、快、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力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
严格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严厉打击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上海每年制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重点任务。聚焦外商投资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案件,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有力震慑违法行为创达盈配资,并曝光一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典型案例。“2024年至今,全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共累计立案查处各类涉外注册商标侵权违法案件392件,罚没款金额827万余元。”顾惠蓉说道。
加强执法协作配合,积极推动形成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调解、仲裁“四轮驱动”的大保护工作模式。加强执法联动。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检察院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并深入落实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全领域行刑衔接协作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协作意见》,建立对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重大案件的专案专办、提级共商、跟踪督办、成立专班等制度,持续强化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合力。强化多元解纷。加快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分流阀”作用,重点是优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体系,指导成立上海市知识产权民事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开展与上海法院诉调对接工作。优化上海市知识产权解纷“一件事”平台,加强“总对总”调解平台建设,实现诉调对接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制度,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先行调解。支持WIPO知识产权调解与仲裁中心及其他仲裁机构开展工作创达盈配资,把上海打造为解决知识产权争议的首选地。优化维权援助机制。先后批复设立38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中心),将维权援助服务延伸至外资企业集聚的重点园区,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元化、便利化的纠纷解决渠道。
完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提质增效。指导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奉贤(化妆品)知识产权快维中心严格开展专利预审自查,建立预审管理工作制度,规范预审工作流程,完善专利快速预审的备案制度和登记制度。推动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口头审理以及开通优先审查推荐通道,增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便利性,助力外资企业创新成果在华获得快速确权。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自律管理,指导本市头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起“提振消费信心‘守沪’知识产权”的联合倡议,做好外资企业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工作互动和机制对接,有力提升平台主动维权、精准防控的效能。
加强政企沟通,实施涉外知识产权同等保护。一是加强沟通协作,与外国商会、国际组织定期开展交流,建立完善与市外办的知识产权领馆通报会机制以及与市外商投资协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圆桌会议机制,在外商投资协会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面对面解决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问题。二是修订《<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管理办法》,扩大外资企业商标收录范围,实现对重点商标的主动保护和精准保护,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17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其中收录涉外商标近200件。三是建立涉外商标鉴别联系名录,联合市外商投资协会,梳理首批83个涉外商标鉴别联系人名录,有力支撑了全市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在商标行政保护中对涉案侵权商品真伪鉴别的实际需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婧、颜维琦、曹雅楠、朱晓帆、孟歆迪 光明网记者王姝涵)创达盈配资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